8月4日,央行支付結算司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fā)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yè)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下稱《通知》)。
《通知》內容顯示,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yè)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同時,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應于今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網聯平臺和業(yè)務遷移相關準備工作。
實際上這已表示,央行對網聯已經給出了時間表,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都必須在10月15日之前完成接入和業(yè)務遷移準備工作。
網聯成為第三方支付“通行證”
據了解,“網聯”全稱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也被稱為”網絡版銀聯”,即線上支付統(tǒng)一清算平臺,其重要職能是為支付寶、財付通等非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搭建一個共有的轉接清算平臺。
實際上“網聯”類似一個“通行證”,以后線上支付必須要經過“網聯”這一關,才能進一步完成業(yè)務。以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可以直接與各家銀行對接,進行線上支付業(yè)務,而新規(guī)一出,未來支付機構必須通過與網聯對接,才能在線上接入各家銀行。業(yè)內人士分析,“網聯”的運行有利于提升效率、避免第三方支付機構錯位承擔清算功能以及防范反洗錢、信用卡套現等。
值的注意的是,在《通知》下發(fā)前兩天,一份包括央行清算總中心、支付寶、財付通等在內的45家機構和企業(yè)的《網聯清算有限公司設立協(xié)議書》被曝光。根據協(xié)議,網聯注冊資本20億人民幣,央行為第一大股東,下屬7家子公司出資7.6億,占股比例達到37%,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持股9.61%,這兩大市場巨頭未能占據主導地位。
支付寶、微信支付將受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網聯”的運行,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臺業(yè)務將受到影響。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網聯的出現,對不同的支付機構影響也不同,總的來說,對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大型支付機構的沖擊要大于小型支付機構。艾瑞咨詢發(fā)布2017年Q1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數據顯示,支付寶市場份額達到54%,而騰訊旗下財付通(含微信支付)市場份額位40,兩者共占據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94%的份額。
據了解,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的平均費率通常在千分之二至千分之四左右,大型支付機構的議價能力更強,小型支付機構則相對弱勢,因此就成本節(jié)約而言,網聯的出現對中小支付機構更為有利。
由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在政策監(jiān)管和操作規(guī)則上存在漏洞,部分支付機構會存在套利行為,如同時在多個銀行開設多個備付金賬戶,挪用資產進行入市投資等。而在新的網聯平臺下,這種行為將會在根本上得到遏制。
對于消費者來說,“網聯”上線會不會增加消費成本呢?實際上,網聯本身并不直接跟消費者產生現金聯系,第三方支付機構付給網聯平臺的轉接清算成本,可以部分地由其內部成本的下降所抵消,從而原本消費者負擔的部分也會相應減輕。
也就是說,網聯的設立,不會改變用戶對第三方支付服務的使用方法。若系統(tǒng)設計得當,性能良好,則也不會影響用戶體驗。
來源:聯商網
Copyright © 2012-2021 深圳市優(yōu)戶科技有限公司